执笔:周金伟 李彦霞 审核:曹玉华
专业代码:080207
学科门类:工学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标准学制:二年
修业年限:五年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和 实践能力,掌握机械设计、制造、试验、计算机技术、机电控制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基本 理论知识,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专业能力和较强的工程实践 能力的高素质职业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立足港珠澳大湾区和珠三角,面向广东,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 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制造、应用开发、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预期毕业 3-5 年 后,能成为产品研发、数字化设计、现代制造、智能装备应用与管理等部门的技术和管 理骨干。
上述培养目标总结归纳为以下四项:
目标 1 :掌握数学、 自然科学、计算机技术和机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数字化 设计、现代制造、实验、应用和维护机械装备系统、零部件所需的专门知识。
目标 2 :能够恰当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结合社会、环境因素及相关政 策法规,具备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方案设计与技术开发的能力。
目标 3 :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机械工程 项目管理中与团队成员或专业人士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目标 4: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适应技术、 经济与社会的持 续发展。
二、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制造、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 本知识?;竦么邮禄挡房?、数字化设计、现代制造、应用研究、运行管理、技术
服务、设备控制及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达到如下要求:
要求 1 :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所需的数学、 自然科学、机械工程等知识和应用 能力。
要求 2 :具备设计机械系统和零部件实验方案的能力,能够自主完成实验并进行数 据处理和分析。
要求 3 :具备运用现代化先进制造技术,对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模、分 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要求 4 :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设计机械工程系统、零部件和改进 创新的能力。
要求 5 :具备对机械工程项目中出现的复杂问题与业界人士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体现出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的综合能力。
要求 6 :具备发掘、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要求 7 :熟悉机械工程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具备评价工程技术对环境、社会和可持 续发展影响的能力。
要求 8 :理解及应用专业伦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 习的意识及不断适应新技术的能力。
表 1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 1 | 培养目标 2 | 培养目标 3 | 培养目标 4 |
毕业要求 1 | √ | √ | √ | |
毕业要求 2 | √ | |||
毕业要求 3 | √ | √ | ||
毕业要求 4 | √ | √ | √ | |
毕业要求 5 | √ | |||
毕业要求 6 | √ | |||
毕业要求 7 | √ | √ | ||
毕业要求 8 | √ | √ | √ |
三、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四、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核心课程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机械制造工艺学、 电气控制与 PLC 技术、机电传动控制、工程制图、工程力学。
2.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课程设计、现代制造技术综合实习(高级)、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区域 (或行业、企业) 调研、生产实习、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
五、毕业标准与学位授予
(一)毕业标准与学位授予
1.毕业标准
修业期满,符合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修读完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 获得应修学分。
表 1 应修学分
课程体系 | 课程性质 | 应获得学分 |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 必修 | 2 |
选修 | 6 | |
学科及专业平台课程 | 必修 | 14 |
选修 | 10 | |
专业课程 | 必修 | 9 |
选修 | 13 | |
集中实践环节 | 必修 | 16 |
选修 | 10 | |
合计 | 80 | |
关于“1+X”证书制的说明: 主要培养数控编程与加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职业技能;对接加工中心、计算 加辅助设计等职业技能中级等级证书。 |
2.学位授予
修业期满,符合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学士学位。
六、学时与学分分配表 (Hours & Credits Allocation Schedule)
表 3 学时与学分分配表
课程属性 | 课程分类 | 学 分 | 比例 ( 占总学 分%) | 理 论 学 时 | 实 践 学时 | 自 主 学习 | 备注 | |
必修 | 通识教育课程 | 2 | 2.50 |
51.25 | 20 | 2 | 10 |
两年教学共 1368 学时,其中实践 566 学时,占总学 时比例为 40.90%;课内 720 学时, 占总学时 比例为 52.03%。 |
学科及专业类基 础课 | 14 | 17.50 | 176 | 48 | 0 | |||
专业课程 | 9 | 11.25 | 56 | 24 | 64 | |||
集中实践环节 | 16 | 20.00 | 0 | 360 | 0 | |||
41 | 51.25 | 51.25 | 252 | 434 | 74 | |||
选修 | 通识教育课程 | 6 | 7.50 |
48.75 | 80 | 0 | 16 | |
学科及专业类基 础课 | 10 | 12.50 | 74 | 6 | 80 | |||
专业课程 | 13 | 16.25 | 56 | 24 | 128 | |||
集中实践环节 | 10 | 12.50 | 0 | 160 | 0 | |||
39 | 48.75 | 48.75 | 210 | 190 | 224 | |||
合计 | 80 | 100 | 100 | 462 | 624 | 298 |
七、具体教学安排
1. 教学周数分配表 (Teaching Weeks Allocation Schedule)
表 4 教学周数分配表
学期 | 课堂教学 周 | 集中实践周 | 期末 考试周 |
其他 |
合计 |
备注 | |||
军训 | 实训实习 | 课程设计 | 企业实践 | ||||||
一 | 13 | 2 | 2 | 1 | 1 | 20 | 第一学期其他为机 动周。第二学期第 19 、20 周为企业实 践教学准备周。第 三、四学期为企业 实践教学学期。 | ||
二 | 13 | 6 | 1 | 2 | 20 | ||||
三 | / | 20 | / | 20 | |||||
四 | / | 20 | / | 20 | |||||
总计 | 26 | 2 | 8 | 40 | 2 | 3 | 80 |
2.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表 5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校内实践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期 (周数) |
备注 | ||||
一 | 二 | 三 | 四 | ||||||
B0161005 |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 2 | 2 | ||||||
U0102170 | 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 课程设计 | 2 | 2 | ||||||
U0102233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动化专业综合课程设 计 |
4 |
4 | 专业综 合能力 训练 | |||||
U0102276 | 现代制造技术综合实 习 (高级) | 2 | 2 |
2 选 1 | |||||
B0161028 | 数控加工实训 | 2 | 2 | ||||||
小计 | 10 | 4 | 6 | ||||||
企业实践 教学 | 企 业 教 学 | U0103044 |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 术 | 2 |
20 | 校企“双 元”合作 开发课 程 | |||
U0202136 |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 用 | 2 | |||||||
Q0100008 | 机器人学 | 2 | 企业教 学拓展 ???nbsp; (选 4 学分) | ||||||
Q0100027 | 3D 打印技术应用 | 2 | |||||||
Q0100010 | 走进材料科学 | 1 | |||||||
Q0100015 | 身边的力学 | 1 | |||||||
企 业 实 践 | U1300001 | 职业品德教育 | 2 | ||||||
U1101001 | 区域、行业、企业调 研 | 1 | 3 选 1 | ||||||
U1105001 | 生产 (专业) 实习 | 5 | |||||||
U1102001 | 毕业实习 | 2 | 8 | ||||||
U1106001 | 毕业设计 (论文) | 6 | 12 | ||||||
小计 | 24 | 20 | 20 |
3.教学进程表
表 6 教学进程表
课 程 类 别 | 课 程 性 质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总学 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学期、课堂教 学周数、周学时 | 期 末 考 核 形 式 |
支撑规格要求 对应点 |
备注 | |||||
理 论 授 课 | 实 践 教 学 | 自 主 学 习 | 一 | 二 | 三 | 四 | |||||||||
13 周 | 13 周 |
20 周 | 2 0 周 | ||||||||||||
通 识 教 育 平 台 课 程 | 必修 课 | U1300027-2 4 | 形势与政策 5-6 | 1 | 16 | 12 | 4 | * | * | 5 、7 、8 | 见备注 1 | ||||
U1500001 | 就业指导 | 1 | 16 | 8 | 2 | 6 | 1 | 5 、7 、8 | 见备注 2 | ||||||
小计 | 2 | 32 | 20 | 2 | 10 | 1 | |||||||||
选修 课 | 大学外语选修系列 | 2 | 32 | 32 | 2 | ||||||||||
跨学科选修 | 4 | 64 | 48 | 16 | 2 | 2 | 5 、6 、8 | ||||||||
小计 | 6 | 96 | 80 | 0 | 16 | 4 | 2 | ||||||||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小计 | 8 | 128 | 100 | 2 | 26 | 5 | 2 | ||||||||
学 科 及 专 业 平 台 课 程 |
必修 课 | U0103112 | 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 | 3 | 48 | 24 | 24 | 4 | 1 、2 、3 、4 、6 | ||||||
B0121075 | 机械设计 | 3 | 48 | 42 | 6 | 4 | 校 | 1 、2 、3 、4 | |||||||
U0104041 | 机械制造工艺学 | 4 | 64 | 58 | 6 | 4 | 校 | 1 、2 、4 、8 | |||||||
U0102237 |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 2 | 32 | 26 | 6 | 2 | 1 、2 | ||||||||
U0102236 | 电气控制与 PLC 技术 | 2 | 32 | 26 | 6 | 3 | 1 、2 、4 | ||||||||
小计 | 14 | 224 | 176 | 48 | 13 | 4 | |||||||||
选修 课 | U0102238 | 工程伦理 | 2 | 32 | 32 | 2 | 5 、7 、8 | ||||||||
U0100132 | 机电传动控制 | 3 | 48 | 42 | 6 | 4 | 1 、2 、4 |
课 程 类 别 | 课 程 性 质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总学 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学期、课堂教 学周数、周学时 | 期 末 考 核 形 式 |
支撑规格要求 对应点 |
备注 | |||||
理 论 授 课 | 实 践 教 学 | 自 主 学 习 | 一 | 二 | 三 | 四 | |||||||||
13 周 | 13 周 |
20 周 | 2 0 周 | ||||||||||||
U0102316 | 工程制图 | 2 | 32 | 32 | * | 校 | 1 、2 、3 、4 | 线上 | |||||||
U0102317 | 工程力学 | 3 | 48 | 48 | * | 校 | 1 、2 、3 、4 | 线上 | |||||||
小计 | 10 | 160 | 74 | 6 | 80 | 2 | 4 | ||||||||
学科及专业平台课小计 | 24 | 384 | 250 | 54 | 80 | 15 | 8 | ||||||||
专 业 课 程 |
必修 课 | B0131020 |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 3 | 48 | 24 | 24 | 4 | 1 、2 、3 、4 | ||||||
U0102139 | 机械专业英语 | 2 | 32 | 32 | 2 | 1 、5 、8 | |||||||||
U0103044 |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 | 2 | 32 | 32 | * | 1 、2 、4 | 校企“双元”合作开 发课程 | ||||||||
U0202136 |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 | 2 | 32 | 32 | * | 1 、2 、4 | |||||||||
专业必修课程小计 | 9 | 144 | 56 | 24 | 64 | 2 | 4 | ||||||||
选修 课 | U0103113 | 现代制造装备设计 | 3 | 48 | 42 | 6 | 3 | 1 、2 、3 、4 、6 |
机械设计模块 | ||||||
U0102240 | 智能制造技术 | 2 | 32 | 28 | 4 | 2 | 1 、2 、3 、4 | ||||||||
U0102239 | CAD/CAM 技术 | 2 | 32 | 16 | 16 | 3 | 1 、3 、4 | ||||||||
U0102242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2 | 32 | 28 | 4 | 3 | 1 、2 、4 | ||||||||
机械设计??樾〖?/p> | 9 | 144 | 114 | 30 | 3 | 8 | |||||||||
U0102142 | 3D 打印技术 | 3 | 48 | 48 | 3 | 1 、2 、4 |
精密制造技术???/p> | ||||||||
U0102154 | 精雕技术 | 2 | 32 | 16 | 16 | 2 | 1 、2 、3 、4 | ||||||||
U0102242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2 | 32 | 28 | 4 | 3 | 1 、2 、4 |
课 程 类 别 | 课 程 性 质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总学 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学期、课堂教 学周数、周学时 | 期 末 考 核 形 式 |
支撑规格要求 对应点 |
备注 | |||||
理 论 授 课 | 实 践 教 学 | 自 主 学 习 | 一 | 二 | 三 | 四 | |||||||||
13 周 | 13 周 |
20 周 | 2 0 周 | ||||||||||||
Q0100023 | 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 | 2 | 32 | 28 | 4 | 3 | 1 、2 、3 | ||||||||
精密制造技术??樾〖?/p> | 9 | 144 | 112 | 32 | 3 | 8 | |||||||||
U0102241 |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 2 | 32 | 28 | 4 | 2 | 1 、2 、3 、4 |
模具数字化设计模 块 | |||||||
U0103114 | 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 | 3 | 48 | 42 | 6 | 3 | 1 、2 、3 、4 | ||||||||
Q0100023 | 工业机器人编程技术 | 2 | 32 | 28 | 4 | 3 | 1 、2 、3 | ||||||||
U0102242 | 工业机器人技术 | 2 | 32 | 28 | 4 | 3 | 3 | 1 、2 、4 | |||||||
模具数字化设计模块小计 | 9 | 144 | 130 | 14 | 3 | 8 | |||||||||
Q01000082 | 机器人学 | 2 | 32 | 32 | * | 1 、2 、4 |
企业教学拓展模块 (选 4 学分) | ||||||||
Q0100027 | 3D 打印技术应用 | 2 | 32 | 32 | 1 、2 、4 | ||||||||||
Q0100010 | 走进材料科学 | 1 | 16 | 16 | * | 1 、2 、4 | |||||||||
Q0100015 | 身边的力学 | 1 | 16 | 16 | * | 1 、2 、4 、6 | |||||||||
企业教学拓展模块小计 | 4 | 64 | 64 | ||||||||||||
选修小计 | 13 | 208 | 114 | 30 | 64 | 3 | 8 | ||||||||
专业课程小计 | 22 | 352 | 170 | 54 | 128 | 5 | 12 | ||||||||
课内合计及周学时 | 54 | 864 | 520 | 110 | 234 | 25 | 22 | ||||||||
集中实 践教学 环节 | 校内集中实践教学 | 10 | 200 | 200 | |||||||||||
企业实践教学 | 16 | 320 | 320 |
课 程 类 别 | 课 程 性 质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总学 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学期、课堂教 学周数、周学时 | 期 末 考 核 形 式 |
支撑规格要求 对应点 |
备注 | |||||
理 论 授 课 | 实 践 教 学 | 自 主 学 习 | 一 | 二 | 三 | 四 | |||||||||
13 周 | 13 周 |
20 周 | 2 0 周 | ||||||||||||
合计 | 80 | 1384 | 520 | 630 | 234 | 25 | 22 | ||||||||
备注: 1.形势与政策:1-2 学期每学期开设 8 学时 (6 学时课堂授课,2 学时课外自主学习) 。第 1 学期的课程各称是形势与政策 5 ,学分 0.5 学分,安排 3 次讲座。 第 2 学期的课程名称是形势与政策 6 ,学分 0.5 分,安排 3 次讲座。 2.就业指导:机电工程学院第一学期。 |